為開採戰時重要能源煤炭而建,號稱東洋第一規模的竪坑櫓。
舊志免礦業所竪坑櫓是位於福岡縣糟屋郡志免町的舊國鐵志免礦業所(志免煤礦;舊海軍煤礦)的產業遺產,高47.65米,長邊15米,短邊12.25米,其巨大的身姿是當時最尖端技術的結晶。這座竪坑櫓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為開採軍艦燃料煤炭而建,規模號稱東洋第一,在當時扮演著重要能源的角色。 由於這裡產出適用於戰艦燃料的優質無煙煤,因此作為國營(海軍燃料廠)而建造。地上櫓的部分於1941年(昭和16年)動工,1943年(昭和18年)竣工。地下竪坑在竪坑櫓完工後,於1943年(昭和18年)至1945年(昭和20年)間開鑿完成。 戰敗後,海軍省解散,由大藏省暫時持有期間,經由海軍煤礦最後一任所長豬俣之手,移交給缺乏SL(蒸汽機車)運轉用煤炭的運輸省,成為運輸省門司鐵道局志免礦業所。國鐵接手後,雖然繼續從竪坑開採煤炭,但未進行最底層的開採。隨著國鐵鐵路線的電氣化和內燃(柴油)化,於1964年(昭和39年)關閉。 這座竪坑櫓是以英國製造的優質瑞典鋼和寺廟的鐘為材料,採用鋼筋混凝土建造,當時耗資200萬日元。它被認為是9層建築,8樓設置了稱為ケーペ式捲揚機的巨大捲揚滑輪,東側的小突出部分是駕駛室。 舊志免礦業所竪坑櫓的下部在戰前建造,只有支腳,上部有大型機械室和駕駛室,因此頭部相當大,屬於被稱為錘頭式(德語:Hammerkopft,英語:Hammerhead)的繞線塔(塔櫓捲式)類型。 這種形式在日本國內也曾設置在三井三池煤礦四山第一竪坑,但已被拆除。拆除當時,學會的一部分人並不知道志免町的這座竪坑櫓,在荒尾市的四山第一竪坑櫓拆除後,才發現珍貴且獨一無二的竪坑櫓被拆除,引起軒然大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建造並保存至今的錘頭式竪坑櫓,只有國鐵志免(舊海軍)煤礦、舊南滿洲鐵道建設經營的撫順煤礦龍鳳竪坑(中國・撫順市)和特倫布勒爾煤礦(比利時・列日州)這三處。 舊志免礦業所竪坑櫓是傳達當時煤炭開採技術和歷史的珍貴產業遺產,其壯觀和精巧令人嘆為觀止。在感受歷史的同時,請想像當時煤炭開採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