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寺院建於可俯瞰鎌倉市街的高地,是歷史與自然和諧融合的寺院。
長谷寺是位於鎌倉的淨土宗系統單立寺院。正式名稱為海光山慈照院長谷寺(かいこうざん じしょういん はせでら,山號:海光山,院號:慈照院),又名長谷觀音(はせかんのん)。 本尊是日本最大的木造佛像——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像。開山祖師為德道上人。這裡是坂東三十三觀音靈場的第四番札所。 傳說長谷寺創建於奈良時代,但中世以前的沿革並不明確,創建的確切時期和經過仍未解明。 根據寺廟的記載,天平8年(736年),藤原房前邀請大和長谷寺(位於奈良縣櫻井市)的開基祖師德道前來,以十一面觀音像為本尊開山。養老5年(721年),德道在大和國的山中發現一棵楠木大樹,並用其雕刻了兩尊十一面觀音像,其中一尊(本)成為了大和長谷寺的觀音像,另一尊(末)則在祈禱後被放入海中。15年後,漂流到三浦半島長井浦的觀音像被安置在鎌倉,這便是長谷寺的由來。 寺內的梵鐘上有銘文,記載著文永元年(1264年)當時的住持真光勸募,由鑄物師物部季重所造。由此可知,當時長谷寺已存在,並被稱為「新長谷寺」。其他可追溯至鎌倉時代的遺物還包括弘長2年(1262年)和德治3年(1308年)的板碑、嘉曆元年(1326年)的懸佛(かけぼとけ)等。 根據近世的地誌《新編鎌倉志》和寺內流傳的《相州鎌倉海光山長谷寺事實》等文獻記載,歷代權力者都曾對長谷寺的伽藍和本尊進行修復。康永元年(1342年),足利尊氏修復了伽藍和諸像。明德3年(1392年),足利義滿修復了觀音像的光背,並將傳說是行基所作的佛像作為前立安置。天文16年(1547年),接受了北條氏康的捐贈,天正19年(1591年)獲得了德川家康的朱印狀。慶長12年(1607年)修繕了堂塔伽藍,正保2年(1645年),酒井忠勝也對堂宇進行了修繕。 長谷寺在江戶時代初期,慶長12年(1607年)德川家康修復伽藍之際改宗為淨土宗。當時的住持玉譽春宗被視為中興開山。太平洋戰爭結束後,在金戒光明寺和知恩院這兩大淨土宗本山脫離淨土宗的混亂時期,長谷寺也從淨土宗獨立出來,成為單立寺院。 觀音堂等主要堂宇建於可眺望大海的山腰上。各堂宇是在關東大地震後倒塌後重建的。長谷寺與文人有很深的淵源,境內有高濱虛子的句碑、久米正雄的胸像等。高山樗牛曾在明治34年(1901年)居住於此,並有紀念碑。 長谷寺是鎌倉觀光的必訪景點之一,是能盡情享受歷史和自然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