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內氏建造的居館遺址。由於是作為館而非城建造的,因此防禦力不高。
大內氏館跡是位於山口縣山口市大殿大路的城館,是統治周防國和長門國的大內氏的居館(守護館)。確切的建造時期不明,根據江戶時代描繪的「山口古圖」推測為14世紀中葉的1360年左右。然而,根據發掘調查,更可能是15世紀中葉第13代大內教弘建造的。大內氏第24代當主大內弘世將山口定為根據地並遷居於此時建造了此居館,山口的街道仿照京都而建,因此建造了館而非城,後方則有高嶺城作為後援。最鼎盛時期的館舍,包括護城河在內,東西長160米、南北長170米以上,呈方形,據說仿照了京都的將軍府邸。初期,館舍僅以溝渠和圍牆環繞,但在15世紀中葉,已成為具備一定防禦能力的城館,配有空堀和土壘。護城河還向南延伸,據推測,土壘環繞的部分以南還有相關設施。館舍的北側建有別邸築山館(築山御殿),大內氏館作為住宅,築山館則作為迎賓場所。此外,館舍的東南部有一個帶大池塘的庭園,西北部有一個枯山水庭園,現在的龍福寺東南部也存在一個詳細情況不明的庭園。隨著大內氏的繁榮,山口作為「西之京都」而興盛,但到了弘世之子大內義弘的時代,館舍似乎已顯狹窄,因此在北側建造了築山館。根據發掘調查,大內氏館也隨著領土的擴大至少擴建了5次。大內義隆時代的天文20年(1551年),由於家臣陶隆房的謀反,山口化為灰燼(大寧寺之變)。當時大內氏館的情況不明,但變亂後,新任大內氏當主大內義長入住了大內氏館。弘治2年(1556年),毛利元就入侵(防長經略),大內義長放棄山口逃亡。大內氏館也結束了它的使命。翌年,毛利隆元在同一地點建立了龍福寺,以祭奠大內義隆。昭和34年(1959年)11月,被指定為國家史蹟,並持續進行發掘調查和復原整備。平成29年(2017年)4月6日,與高嶺城一同被選為續日本100名城(第174號)。